开云APP - 开云体育

广东时代美术馆归来:一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个民营艺术机构生存样本 | 开云APP - 开云体育

24小时咨询热线

+86 0527 81540

新闻动态

News Center
您的位置: 主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动态

广东时代美术馆归来:一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个民营艺术机构生存样本

发布日期:2024-05-29 03:59浏览次数:

  Kaiyun App下载 全站Kaiyun App下载 全站经过一年多的沉睡,广东时代美术馆展厅重启了。一些变化已经或正在发生。曾经超过20人的团队,裁员剩下在编3人,重启后又聘回2人。门票价格提高到50元,来参观的人比暂停前减少了至少一半。

  1楼进门左手边,原本用以举办公共项目的场地,在空置几个月后,2023年5月,进驻了博尔赫斯书店和录像局。馆长赵趄记得,博尔赫斯书店在昌兴街的原址面临租金涨价,他向书店创始人陈侗提议搬迁过来,“我只收他一些管理费,几千块钱。难兄难弟,一起努力”。

  新联展《跟着感觉走》与《仪式躯体》,略微让人有体量收缩与布展精简的观感,但展览内容与广东时代美术馆过往的脉络相通。对于普通观众来说,在这里看展的体验依旧不会很顺畅,需要了解更多背景知识以便鉴赏。迥异于一些美术馆的展览里没有作品介绍的做法,广东时代美术馆给观众准备了上万字的导览手册。

  “时代美术馆是比较注重研究性的。”策展人张涵露向南方周末记者谈起自己的老东家。她记得,当时不同部门之间热议过一个话题:怎么面对现在景观式展览与打卡的社会潮流。“很多民营美术馆很难逃脱这种社会的潮流,现在都是以流量作为一个衡量标准,但是时代(美术馆)相对来说,策展人想要做的课题、对艺术家作品的呈现,还是能够有很强的独立性。”

  2022年8月宣布停摆的广东时代美术馆,经历了预算大幅缩减、团队裁撤后,近期重新回归。(受访者供图)

  2022年8月17日,广东时代美术馆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了《凛冬将至,匍匐前进》一文,宣布在2022年6月时代艺术中心(柏林)退出空间之后,广东时代美术馆的主展厅项目也将在10月8日当前展览结束后告一段落。消息传出后,在艺术圈引发了不小的震荡。

  美术馆停摆的背后,是创建者时代中国地产公司遭遇凛冬,降本自保。赵趄与之协商,最终达成的方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案是,在保留美术馆空间和3名核心成员的底线上,时代中国只拨付基本行政开支和人员薪酬,美术馆团队需自己解决其余预算问题。

  蔡影茜作为学术副馆长与策展人,在闭馆期间,仍受邀参与了许多评审活动、学术会议、写作项目,每到一处地方,艺术家或美术馆同行都会问她,你们什么时候重启?

  “这个既是一种非常正向的鼓励,我意识到大家是需要我们的,但当然也会有一种很现实的压力。”蔡影茜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,大家起初抱着观察的心态,看地产行业是否有转机,到了2023年下半年,有了判断,不能再等。他们心里绷着一根弦,时间过去一年,已是同行共情的极限,再拖下去,内部成员的心气也恐将散失。

  决定重启,首要任务是解决预算问题。以前广东时代美术馆一年的运营预算在1300万元左右,团队评估眼下的情况,定了300万元作为重启后全年的预算。

  2023年年末,他们向全国的收藏家、艺术家征集拍卖品,在2024年年初举办了内部拍卖会。

  2016年,广东时代美术馆就曾试水过拍卖会。当时,美术馆与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、录像局、黄边站、观察社五家非营利机构抱团组成一个名为“五行会”的非营利艺术机构联合会,举办了作品义卖,作品通过各成员机构征集而来,以“五行会”名义进行线上和现场义卖。“五行会”连续举办过三年拍卖会。作为一家运营了12年的美术馆,广东时代美术馆拥有联系密切的艺术家社群,可以支持他们运作这种筹款的方式。

  蔡影茜表明,以拍卖会筹款的方式,在国内外美术馆都很常见。比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,在上海双年展筹备期间也做了一个拍卖,作为一家国营美术馆,它没有公开预算,但是据她了解,“今年的预算也是至少减了一半”。

  按赵趄本来的计划,300万筹款,拍卖、资助人、票房加衍生品各占100万。结果拍卖“阵势拉得稍微大了一点,所以稍微筹多了一点,144万”,加上资助人的93万,237万资金让团队有了底气重启。赵趄介绍,未来拍卖会将像资助人制度一样常态化,每年1月都会做。

  美术馆一楼大门外的感谢墙上,印着2024年度二十多个资助人与资助品牌的名字。里面有的是原有的资助人,愿意继续投入,也有新的人加入。赵趄拉来了好几位深圳资助人。2019年度资助人的构成,广东省外占比更高,而如今大湾区的资助方增多了不少。

  在宣传或与人沟通时,赵趄会不断强调“时代美术馆是大家的美术馆”,不光属于时代地产或美术馆团队。更务实的方面,对于资助人的回馈和服务也在落地实现。

  比如,东/西展厅正在展出的收藏展“仪式躯体”,是广东时代美术馆新开辟的展览系列“收藏的展演”第一档展览。展品来自“Lastpiece Collection”的部分藏品,其创立者就是美术馆的年度资助者。开辟收藏展,既能给作为藏家的资助者一个平台,展示个人收藏,亦能为观众呈现收藏领域异质化的藏品。

  “开源”之外,广东时代美术馆在“节流”层面,压缩了展览的成本。首先降低了展览的频次,主展厅展览由每年四档减少为三档。通过对展墙搭建和影像设备的成本控制,每档展览的成本压缩20%-30%。

  2020年末的群展“传统的频率”,有将近50块屏幕,赵趄透露,光租设备就花了40万元,堪称建馆以来最昂贵展览。

  主展厅目前展出的“跟着感觉走”展览,由18件作品构成,入口处是唯一一件来自国外的装置作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品。防水的篷布幻化成锐利的钢板,篷布上标注的单词pain,既标示着法语里的面包,又以英文中的痛苦之义诉说着追逐都市格调的经验。艺术家要把做好的装置主体运过来,国际物流报价3万元,美术馆的预算无法涵盖这笔钱。最后艺术家决定自己想办法,他拿了两个装山地自行车的大箱子,把作品塞在里面,随飞机托运过来。

  “有一些人很习惯这种方式的,那行,你没钱,我就想办法。”赵趄对南方周末记者说。

  他指着美术馆一楼玻璃上覆盖的透明薄膜,有一处被经过的孩子撕开了口子。如果要更换,就得换一整块,赵趄想想算了,“干脆就那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样,等它烂得再大一点再说”。换作以前,肯定立刻换了。

  赵趄总结,“有钱就过有钱日子,没钱就过点穷日子。”只要二十年累积的经验与艺术交流网络没断,美术馆就能以新的方式运转下去。

  在准备“河流脉搏——穿越边界交叠的世界”的策展时,张涵露并不知道这会是美术馆上一个阶段最后的展览。2022年7月,展览开幕后,她得知这个展览做完,在一段时间内,馆里不会再做下一个展览。“当时很震惊,因为一切都是如常。”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。

  2020年,她加入时代美术馆,作为负责人成立了“社区实验室”。疫情初期,美术馆的实体空间停了一段时间,这促使他们思考,当一种公共卫生危机发生,美术馆实体空间不能对外开放,艺术机构还可以做什么?由此,两个实验室在广东时代美术馆诞生——媒介实验室从技术和媒介方面去探索,社区实验室则从偏社会性的艺术、社会现场与社区视角来思考。

  “它在实验的是一个很新的东西,其实很多美术馆不需要考虑,除了做展览以外,还可以做什么,但是时代美术馆有这样的条件给到策展人。”在张涵露看来,当今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已经剥离了静态展示的方式,有的以新媒体呈现,有的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完成,“这个时候策展也是需要更新的,时代在对策展人以及策展专业的实验性上做了很多事情。”

  在美术馆层面上,这些实验随着闭馆的公告与人员的遣散按下了中止键。在暂停前一年开始,陆续有过两次小的裁员。作为普通员工,张涵露的感受是,“它渐进的程度让你觉得可能要过一两年才完成,但可能开始了一两步的时候,就已经要到最后一步了,第二步到最后第十步就是一夜之间。”

  美术馆停摆的背后,是创建者时代中国地产公司遭遇凛冬,降本自保。(受访者供图)

  闭馆期间,美术馆也尝试过一些新的做法。例如将美术馆作为平台或内容生产方,与深圳等地的空间合作,以寻求更多样化的资金来源。但实施的过程中,遇见了各种阻碍。“有一些是因为我们选择的项目,在有些馆内,比如国有馆,很难过问的。还有一种,觉得我们太学术了。有的流程太复杂了,我们牵涉到国外的艺术家,包括策展人,在给费用这块已经卡住了。”赵趄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合作最后都没谈成。

  事实上,广东省时代美术馆从2015年起,便在尝试社会化运营的方法,希望改变资金依赖时代地产的状况。“五行会”筹款义卖、资助人计划应运而生。2017年开始,美术馆确立学术委员会与董事会并行的方式,试图在运营自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资助系统,面向社会吸纳不超过20名永久董事。

  参照公司股份制结构,时代美术馆设想的“长久之计”,是董事会以出借资金的方式来组成资金池,通过封闭信托模式产生的收益来提供美术馆运营所需要的资金。

  但这一模式栽了跟头。几年实践下来,参与者只有一位。回望这个做法,赵趄认为,“确实可能有点太超前了。” 从机制层面上看,艺术资助在国内没有任何税收抵扣,也没有法律规范。从个人角度而言,愿意在艺术上花钱的企业家本就少,这一小部分又倾向于自己开空间。

  策展人侯瀚如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建立之初就参与到了其中,他在2011年的一个访谈中提到,国内基本没有形成非盈利机构的体系。十三年过去了,赵趄对南方周末记者说,“没有太大的改变。”

  赵趄提及,国内唯一做到接近资金池模式的美术馆是位于佛山的和美术馆,其背后依托着美的集团支持的和的慈善基金会。

  南方周末记者于一个周五的午后参观了新展。在一小时里,只碰见了两位看展观众。票房惨淡成了美术馆目前面临的问题,赵趄透露,重启后,工作日一般迎来一二十个观众,周末在100个左右,以前工作日则能到五六十人,周末好的时候能有200人。

  票价提高或许是门庭冷落最直接的原因,蔡影茜直言,“广州的观众对于当代艺术展览要收费或者是收费接受度是很低的。”广东时代美术馆的票价经历过从免费到随喜,再到10元、30元的阶段。蔡影茜记得,面对1元起随意给的票价,99%的观众给出的就是1元。

  蔡影茜观察到,近年时代美术馆这一类机构对观众和媒体的影响力下滑,愈发边缘化了。上海门票动辄三位数的大师展不缺少观众,“他们是要去数里面有多少张大师绘画,或者是认为一个展览必须要很漂亮,能够打卡,我的门票投入能够反映相应的社交媒体上传播的价值。”这种认知在十年前还未固化,当今在流量经济的影响下,已经变得极其主流,甚至不可动摇。

  票价提高后,美术馆显得门庭冷落,观众对于高收费的当代艺术展览似乎接受度不高。(受访者供图)

  究其原因,她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还未发展出完善的基建与充分的公共认知,就完全地市场化了,市场本身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投机性心态占了主导。

  在欧美,经历了几代人的发展之后,美术馆形成了多样的序列,比如古典的、当代艺术的,不同规模的,呈现不同时期作品的。处于各个职业生涯阶段的艺术家,出现在不同类型的美术馆做个展,都是不可互换的。“像我们这种尺度的美术馆,它不需要去做大师展,但我们在国内没有空间做这种多样化的机构。”蔡影茜说。

  广东时代美术馆主要关注出生于1980-1990年代之间的中生代艺术家,他们通常拥有十年以内的行业经验,不用绘画媒介创作。蔡影茜指出,同类型的美术馆在全国不超过五六家。

  多年过去,公众对于艺术的认知依然比较稀薄。当广东时代美术馆和画院被并列在一起,赵趄也只能暗自无奈。他还遇到过一些设计、建筑专业的学生,尽管和艺术行业沾边,但对艺术门类也没有基本了解。

  观众的一些评论让蔡影茜印象深刻,他们认为自己孩子学习艺术的目标仍然是“画得像伦勃朗一样”。“时代已经变了,什么是艺术的标准也变了。他们对于什么是艺术的认识,没有被拓展过,反而被固化了。”

  在中国,民营美术馆的主要方有三类:房地产商、企业、收藏家。过去二十年中,在国家主流体制之外的当代艺术机构,其自身存续的生命周期,深受意向变动、经济运行等影响。最近两年,与广东时代美术馆同此凉热的机构并不希见,只是更多地成为了行业内的心照不宣。

  2023年2月,作为中国民营美术馆中最大的连锁品牌,由华侨城集团赞助的OCAT馆群停止运作的传闻得到证实。“上海也有一些机构没有投入预算在规划新展览,或者是来一个展览,再看能不能挤出一个展览的钱,觉得值得做就做一做,但是后续没有办法做任何长远的规划。”蔡影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。

 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,如何实现学术研究与场馆运营的双平衡,对美术馆人的考验变得更迫切。

  《仪式躯体》展览现场,右侧是其中一个展出的藏品:一个偷窥状的假人。(受访者供图)

  广东时代美术馆重启后,行业内的支持如期而至,针对如何重新凝聚公众影响力,赵趄有几个想法:公共项目得找人来做,在他亲自上阵的宣传工作上多尝试,也考虑做一些类似以往荒木经惟、蔡明亮、李一凡与马特这样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展览。

  黄边站、社区实验室、南方收藏家联合会等由广东时代美术馆创立的机构,如今虽像蒲公英种子一般飞离了,但仍在各自的领域里继续活跃。离开广东时代美术馆后,张涵露带着社区实验室独立运营,她把这称为“游牧”。项目所需要的资金不多,几万元即可,主要通过社会“众筹”方式筹得,她评估目前这种小体量的机构尚能平稳地持续运作。美术馆开下一个展览时,也将与社区实验室合作一个项目。

  “广州,或者说南方我觉得一定是这样,民间的力量,靠自我的生命力顽强生长。”赵趄对南方周末记者说,“空间、人能稳定的话,这个地方我们这么做下去十年八年没什么问题。”

网站地图

+86 0527 81540